物联网导论复习2
第三章:自动识别技术
自动识别技术的概念
- 一种机器自动数据采集技术
通过被识别物品和识别装置之间相互接近,自动地获取被识别物品的相关信息,并通过特殊设备传送给后续数据处理系统来完成相关处理 - 用机器来实现类似人对各种事物或现象的检测和分析,并做出辨别的过程。事前需要人的辅助,制定规则。
RFID技术原理、分类和系统构成
原理
在产品中嵌入电子标签,通过射频信号自动将产品信息发送给读写器进行识别。RFID技术涉及射频信号的编码、调制、传输和解码等多个方面。
分类
分类方法 | 分类结果 |
---|---|
按工作方式 | 全双工、半双工、时序系统 |
按工作频率 | 低频系统、高频、超高频、微波 |
按距离 | 密耦合、遥耦合、远距离 |
按工作方式划分
全双工、半双工、时序系统
- 【全双工】【半双工】
需要分开读写器的信号和标签的信号
能量传输的过程是连续的,和传输方向无关 - 【时序系统】
读写器辐射出的电磁场短时间周期性的断开,这些间隔被电子标签识别出来,并被用于从电子标签到读写器的数据传输。
缺点是,在读写器发送的间隙,电子标签的能量供应中断,必须通过装入足够大的辅助电容器或辅助电池进行能量补偿。
按工作频率划分
低频系统、高频系统、超高频系统、微波系统
低频系统
频率范围:30~300kHz
典型频率:125kHz 133kHz
特点:标签一般无源;低速;天线匝数多,成本高
识别距离:近距离识别
高频系统
频率范围:3~30MHz
典型频率:13.56MHz 27.12MHz
特点:一般也无源;速度有所提高;常用于电子车票、电子身份证等领域
识别距离:小于1m
超高频与微波系统电子标签
典型频率:433.92M,862(902)~928M; 2.45G,5.8G
特点:433.92M,862(902)~928M多为无源标签,2.45G,5.8G多为有源标签。
识别距离:工作在远场区,1米以上,多为4~7米,最多10米以上
按距离划分
密耦合:0~1cm
遥耦合:1m
远距离:1~10m,有时更远
系统构成
电子标签、读写器、中间件、应用系统
RFID碰撞现象的分类
碰撞现象
多个读写器和多个电子标签同时工作的情况,会造成读写器和电子标签之间的相互干扰,无法读取信息,这种现象称为碰撞。
分类
可分为电子标签的碰撞和读写器的碰撞两大类。
- 电子标签的碰撞:一个读写器的读写范围内有多个电子标签,当读写器发出识别命令后,范围内的各个标签都做出应答,当出现两个或多个标签在同一时刻应答时,标签之间出现干扰,读取器无法正常读取。
- 读写器的碰撞又可分为读写器间的频率干扰和多读写器——标签干扰
- 读写器间的频率干扰:当频率相近、距离很近的两个读写器一个处于发送状态,一个处于接收状态时产生的干扰。
- 多读写器——标签干扰:当一个标签同时位于多个读写器的范围内时,多个读写器将同时与该标签进行通信,标签接收到的信号为个读写器信号的矢量和,导致电子标签无法判断接收的信号属于哪个读写器,不能进行正确应答。
其他自动识别技术(知道有哪些就行了)
- NFC,近场通信 (近场,一般3个波长以内)
- 卡识别
- 磁卡识别
- IC卡识别技术
- 语音识别
- 光学字符识别
OCR:光学字符识别 - 生物识别
- 指纹识别
- 虹膜识别
- 掌形识别
- 人脸识别
- 声音识别
- 签名识别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自 STARBO's BLOG!
评论